內容主要參考張春心的《教育心理學》(三版)
緒論
一、什麼是「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
將心理學運用於教育,說明或解決行為問題
è研究學習者、學習歷程、教學歷程的一門學科,為「應用心理學」的一支,主要研究對象為「學生」、「老師」
二、什麼是「心理學」?
了解人類腦部和心理的運作,是研究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
三、教育心理學思想的演變
教育哲學時期(19世紀之前)
è教育科學時期(19世紀之後):馮德(Wandt)成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自立門戶
è心理學被應用在教育(1920後)
è1920s行為主義
è1960s認知心理學、人本心理學
四、為什麼要修教育心理學?
(一)學科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è學科教學法知識(PCK)
(二)R. Glaser(1962):一般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終點狀態)è起點行為(初始狀態)
è教學活動(轉換歷程)è教學評量(評估監控)
è回饋環線(評量結果回饋給前面四個階段)
第二章:認知發展與教育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建構主義:人與環境互動而「自學」知識è認知發展為「內發歷程」
(一)專有名詞:
1.
基模:對世界的既有認知
2.
組織:統合運用身體與心智的功能(五感)
3.
適應:基模因受限而主動改變的歷程,可分為:
(1)
同化:舉一反三,從既有基模類推
(2)
調適:變通,擴張既有基模符合環境
(二)認知發展階段
為階段現象、有個體差異但順序不變
1.
感覺運動期(0-2)
(1)
以感覺、動作理解世界
(2)
發展完成後知道「物體永存」
2.
前思運期(2-7)
(1)
能使用語言、符號表達
(2)
有思維但不符邏輯:中心化、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
具體思運期
(1)
理解可逆性、守恆性、去中心化
(2)
序列化(遞移能力):逆元素轉換、倒反轉換
(3)
能夠進行類包含的分類
4.
形式思運期
(1)
抽象思考
(2)
能假設演繹推理、命題推理、組合推理
二、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是「外鑠歷程」
(一)
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的角色
1.
成人是社會文化傳人
2.
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社會學習歷程中進行
(二)
語言在認知發展中的功能
1.
為高級心理功能
2.
自我中心語言(3-5歲最頻繁)
(三)
最近發展區與鷹架作用
第三章:社會發展與教育
一、艾瑞克森社會發展理論
(一)佛洛伊德
1.
本我、自我、超我的互動產生「人格動力」,促使人格發展
2.
五個發展時期,不滿足則對人格有不良影響:
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
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
3.
以「精神病患」為研究對象,不適用於一般人
(二)艾瑞克森「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心理社會論)
1.
以「一般人」為研究對象,並認為自我是後天學習而來
2.
需求與社會限制è發展危機(常性危機)
3.
八個發展階段:
階段
|
年齡
|
發展危機
|
|
1
|
0-1
|
信任-不信任
|
此五個階段仍在教育中,因而對教
|
2
|
1-3
|
自主獨立-羞怯懷疑
|
育心理學較有意義
|
3
|
3-6
|
主動-內疚
|
|
4
|
6-青春期
|
勤奮-自卑
|
|
5
|
青年期
|
統合-角色混亂
|
|
6
|
成年期
|
親密-孤獨
|
|
7
|
中年期
|
愛心關懷-頹廢遲滯
|
|
8
|
老年期
|
完美無缺-沮喪悲觀
|
(三)後續研究:美國心理學家馬西亞「統合狀態」
1.
迷失型統合:沒有思考、還沒找到方向
2.
未定型統合:正在思考、還沒找到方向
3.
定向型統合:思考完了、已有方向
4.
早閉型統合:沒有思考、已有方向
(四)教育意涵
教育並不能順其自然,須經由家庭、學校協助度過發展危機
二、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理論
(一)皮亞傑
1.
七歲以下沒有判斷能力
2.
十歲以前是他律期
3.
十歲以後是自律期
(二)柯爾伯格
1.
道德非有無而是程度問題
2.
道德帶有社會文化意義
3.
透過「道德兩難」問題來定義出三期六段論
4.
三期六段論
期別
|
階段
|
心理特徵
|
前習俗道德期
|
避罰服從取向
|
避免懲罰
|
(9歲以下)
|
相對功利取向
|
利大於弊
|
習俗道德期
|
尋求認可取向
|
社會從眾
|
(10-20歲)
|
遵守法規取向
|
遵守社會規範
|
後習俗道德期
|
社會法規取向
|
社會道德>規範
|
(20歲以上)
|
普遍倫理取向
|
根據個人道德判斷
|
(三)教育意涵與批判
1.
兩大原則:
(1)他律(外鑠)而後自律(內發)
(1)他律(外鑠)而後自律(內發)
(2)循序漸進:道德教育不能跳階段è「加一原則」
2.
「德知」與「德行」:
發現道德情境è自覺應有行動è道德判斷è採取行動
發現道德情境è自覺應有行動è道德判斷è採取行動
3.
取樣問題(受試者全為男性)
第四章: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外在行為的改變」,行為主義並不涉及思考
※因為行為主義對於學習的定義,也有人認為社會學習論不是行為主義
一、巴夫洛夫:經典條件作用(狗流口水)
※著重於環境控制
※學習者是被動接受
※著重於環境控制
※學習者是被動接受
(一)強化:促使S2和R產生連結的作用,造成強化作用的物品(食物)就稱為強化物
(二)類化:
S-R建立之後,與S2類似的物品可以造成同樣的S-R反應,例如搖鈴聲
S-R建立之後,與S2類似的物品可以造成同樣的S-R反應,例如搖鈴聲
(三)辨別:
S-R建立之後,與S2不同的物品不能造成同樣的S-R反應,例如鼓聲
S-R建立之後,與S2不同的物品不能造成同樣的S-R反應,例如鼓聲
(四)削弱:單獨出現條件刺激而不呈現強化物,S-R就會漸漸削弱
(五)自然消失:不再進行強化,而自動消失
(六)二級條件作用與二級強化
條件作用可以依此方式堆疊上去,但一般來說最高只能到七層,再多會難以連結
二、桑戴克:貓出迷籠
※學習者是主動學習
(一)試誤學習:每當出現正確行為(希望學習者學習的行為)便給予獎賞,使正確行為和獎賞產生連結(後效強化),從最初錯誤行為多於正確行為的狀態慢慢習得正確行為
(二)試誤學習的三大法則:
1.
練習率:S-R之間的連結隨著練習次數增加而增強
2.
準備率:個體在準備狀況下(如對獎賞有需求時)進行反應,將因反應而獲得滿足,有過滿足的經驗會比較有效建立連結
3.
效果率:反應是否能獲得獎賞、獲得滿足
三、斯金納:操作條件作用
(一)條件作用的分類
1.
反應條件作用:經典條件作用
2.
操作條件作用:貓出迷籠
(二)強化原則
※後效強化
※後效強化
1.
正強化:作出正確行為時即給予個體正強化物(能使個體滿足之物)
2.
負強化:作出正確行為時即去除負強化物(使個體厭惡之物)
※習得無助感:無論如何都無法去除或降低負強化物,因而放棄嘗試
四、社會學習論
※改良行為主義的缺失:無法解釋人類複雜行為、直接依靠經驗學習有限、學習並不全在被控制的環境下
※學習得自觀察與模仿
(一)專有名詞
1.
觀察學習:個體以旁觀者的身分,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例:和同學一起出去玩,親眼看見同學車速過快出車禍的全部過程,而學習到不能超速
2.
替代學習:根據別人的經驗學到新的經驗,例:看到同學出車禍,坐輪椅來上課的結果,進而學習到不能超速
3.
模仿:個體在觀察學習時,像社會情境中的某人或團體行為學習的歷程
4.
楷模:被模仿的對象
5.
中介作用:在觀察到與表現出反應之間的「心理歷程」
6.
功能刺激:刺激足以引起個體產生內在的認知與解釋
(二)模仿的類型
1.
直接模仿:最簡單的模仿,例如寫字、使用筷子吃飯等
2.
綜合模仿:並非單一楷模,而是綜合多次所見而形成
3.
象徵模仿:不是模仿楷模的具體行為,而是其個性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例如故事書中的角色、陳樹菊的故事等等
4.
抽象模仿:習得抽象原則而非具體行為,例如學習解數學題目
(三)觀察學習的四階段歷程
1.
注意階段:注意楷模的行為特徵(名義刺激),並理解此行為所含的意義
2.
保持階段:將觀察轉換成心象或語言符號,保留在記憶中
3.
再生階段:就記憶所及,將楷模的行為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來
4.
動機階段:不僅學到了行動,也願在適當的時機將行為表現出來
第五章: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訊息處理論(又稱信息加工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簡稱訊息處理(又稱信息加工,informayion-processing),基於1970年代興起的認知心理學,是說明人類從感官接收到運用知識歷程的理論
一、訊息處理的基本要義
(一)訊息處理的多重歷程
(二)訊息處理的心理歷程
1.
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
(1)
輸入指從感官接受刺激開始,到送入長期記憶為止的歷程。
(2)
輸出是指將儲存在記憶中的訊息表現出來的歷程。
2.
譯碼(coding)、編碼(encoding)與解碼(decoding)
(1)
譯碼是只為了便於處理,而將具體訊息轉換為抽象形式便於記憶的過程,轉換完成的形式稱為代碼(code)
(2)
從實物變為概念的過程稱為編碼
3.
儲存(storage)與檢索(retrieval)
(1)
儲存是將編碼輸入的訊息保存的心理歷程
(2)
檢索是將編碼儲存的訊息解碼取出並表現的過程
(三)訊息處理中的三種記憶
1.
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SM)
(1)
感覺器官接受刺激引起的短暫(三秒內)記憶
(2)
保留刺激原本的形式(未譯碼)
(3)
決定進一步處理è注意(attention)è編碼
放棄è遺忘(forgetting)
放棄è遺忘(forgetting)
(4)
注意或遺忘取決於動機、需求、經驗等等因素
2.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STM;也稱作運作記憶,working memory,WM)
(1)
指對感覺記憶予以注意,而在時間上延續至20秒以內的記憶
(2)
功能之一是對刺激表現出適當反應,達到目的後即忘記(例如:記憶電話號碼,打電話後即忘記)
(3)
如個體認為訊息是重要的,會採用複習(rehearsal)的方式,輸入長期記憶
(4)
運作記憶是以功能而言,此為個體對訊息進行理解之後進一步保存的階段,真正的學習產生在短期記憶
(5)
短期記憶容量有限,平均不超過7±2個意元(意義單元,chunking),稱為記憶廣度(memory span)或認知廣度(cognitive span);透過將小意元集合成意元集組(又稱組塊)可以記得更多訊息
3.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LTM)
(1)
指保持訊息長期不忘的永久記憶(permanent
memory)
(2)
記憶容量無限
二、長期記憶的知識與後設認知
(一)長期記憶中的三類知識
1.
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指對事物的認知或經歷過的事件用語言表達出來的知識,是所有學科知識的基礎
(1)
語意記憶(samantic memory)
對語言所描述的記憶,以語言呈現(例: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
(2)
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對事件的發生與經過的記憶,以畫面呈現(例:回憶國小在台上表演的景象)
2.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指能夠將陳述性知識付諸實踐的知識,例:學會實驗步驟是陳述性知識,根據步驟操作實驗是程序性知識
3.
條件性知識(conditional
knowledge)
兼具選擇能力的知識,如:遇到不倒扣的選擇題時選擇猜答案;遇到倒扣的選擇題時選擇放棄回答
(二)後設認知(又稱原認知,metacognition)
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
1.
後設認知的特徵
(1)
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知其所以亦知其所以然
(2)
後設認知技能(metacognitive
skills)
知之而後能行
2.
後設認知的教育意涵
善讀書者能達到後設認知,知道自己哪裡會哪裡不會;不善讀書者為能達到後設認知,分不清自己會與不會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