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公告

哈囉大家好,我是雲幽
目前是在後火車站修習教育學程的死大學生

這裡是我記錄自己在師培的所見、所聞、所學的部落格
也會包括一些對教育的各種想法
以及自己寫的一些教案等等......

也許還不太成熟,也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有所轉變
歡迎路過的朋友來聊聊

如果有要公開使用部落格內的東西或教案(雖然我覺得機率很低啦)
請務必經過我的同意,並且標明作者與來源

抄襲是不好的喔(´・ω・`)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教學理念二版(2016年2月)

這份教學理念是2016年1月,教程第一學期的課程快要結束時所寫,期間修了「課程發展」和「教育心理學」兩門課,是課程發展的期末作業
除了寫下自己的教學理念外,也和期初所寫(一版)的教學理念做了一些比較


=============

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在於:我能更具體的表達出我希望學生學到什麼了。
在期初的教學理念中,我寫說希望我能讓學生「對知識好奇」、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關懷『人』」,這些想法本身到或許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我卻在學期的過程中──尤其是實際上設計著教案的時候──將內容更加細緻化。
    對知識「好奇」,我覺得這是我的三個教學理念中最難辦到的一點,可是也是另外兩個理念的出發點,對知識、對世界沒有好奇,一旦離開學校就很容易會停止學習,碰到不合理的事也不會疑惑「為什麼變成這樣不合理?」「有沒有辦法改善這樣的不合理?」,而只會因循舊例,勉勉強強接受不合理的現實,一個只會接受世界,而不會像世界提問的學生,我們怎麼能期待這樣的學生能夠自發地獨立思考、自發地對人關懷呢?所以一切的源頭必須始於好奇。
    要怎麼樣讓學生找回他們的好奇心?這點我仍舊在摸索中,所以沒辦法提出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我認為,好奇心在現在的體制或是社會的框架下是很難培養的,甚至我們的社會不斷地扼殺好奇心,現在的課堂不鼓勵學生提問,尤其是那些考試不會考的問題更不受歡迎;即使有誰問了,也往往被敷衍過去,或著給了一個「正確答案」(至少給予答案的人是如此相信)並要求對方接受,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我覺得這樣和我希望──或著很多人也都希望──的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是背道而馳的。

    第二個部分是「獨立思考」,在這學期的課程中,很多人都在他們的設計理念中寫著「希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剛期初的我──都認同獨立思考很重要,但卻從沒人談談「什麼是獨立思考?」,或許這麼說有點過分,但我在某些組別設計的課程中看不到所謂的「培養獨立思考」,只看到了答案依舊封閉,只是讓學生做做樣子的討論課,我相信這些同學是真心相信,並努力希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只是他們也不清楚、或是沒有想過「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而很不幸地讓其淪為口號,甚至「就只是信仰著獨立思考」。
    我認為「獨立思考」並不僅僅只是不受他人話語的影響──實際上誰的思考不是建立在他人的說法之上呢?沒有人的思考能飄浮在空中──而是理解自己思考的思考,確切地來說,我把獨立思考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模式,並了解這樣思考模式是站在什麼樣的觀點上;第二是批判,不僅僅只是對他人的批判,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思考批判。
    首先是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模式,我不認為「建立思考模式」這件事是可以憑空完成的,以我自己來說,我是透過「模仿」那些我認為很厲害的人的思考模式(儘管這聽起來有點抽象),和他們聊天、問他們問題,慢慢學習他們的思考,試著用他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慢慢地我就能學會很多不同的思考模式。當我學會之後,我在來思考我要留下哪些模式?為什麼我認同這個而不認同這個?這樣的思考過程中慢慢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模式。除了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模式外,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要了解這樣的思考模式的限制所在,如前所述,我認為沒有人的思考能夠全然地獨立於一切之外──那樣飄浮在半空中的思考不可能存在──所有一切的思考必然受到他人的影響。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曾提過一個概念,叫做「自覺的主觀」,史家(人)無法完全脫離其主觀立場,那麼,我們就不要自認為自己是客觀的吧!接受自己是主觀的事實,並且瞭解自已的主觀是站在什麼觀點上?為什麼我接受這樣的觀點?無論是在建立的過程中,或是建立完成之後,都要不斷不斷地問自己這些問題,這就是我認為的「獨立思考」的第一個元素:「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
    再來則是要「批判」,批判這個詞雖然尖銳,但我卻覺得他是建立在「好奇」之上的,因為有好奇,所以會發現不合理、會質疑不合理,會想要找到一個解釋,了解這樣的說法是奠基在什麼樣的想法之上的,這是對外的批判;對內(對自己)的批判,則是透過建立思考模式的過程中,甚至是建立之後都不斷地逼問自己,自己為什麼建立了這樣的模式?他有什麼盲點?如果我拿另一個思考模式來打他,他會馬上倒下嗎?對自己的批判往往不會被他人看見,因此我們總是遺忘;對自己的批判往往尖銳地讓自己難受,但我覺得這是獨立思考最重要的部分,不可以因為難受就不去做。
    我認為能夠「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擁有批判能力」才能稱得上是「會獨立思考的人」。那接下來呢?我要怎麼創造出一個能夠讓學生擁有上述能力的教室?我認為這很困難,或許把我的思考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試著讓他們學習這樣的模式是一種方法,當然,如果有更多老師願意這麼做──如果學生能在不同的課程中,看到國文科的思考模式、歷史科的思考模式、數學科的思考模式、體育科的思考模式,那他們便有了模仿學習的依據,便有了建立獨立思考的材料,不是嗎?──在這之後,我希望能夠帶學生批判現在主流的思考模式,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學習到對自己的批判。

    在我的教學理念中,「好奇」是動機、「獨立思考」是方法、而最後的「對人關懷」則是目的,所有我們所學的一切,並不是為了學習他而學習他的,最後終究要回到社會、回到現實,不必是匡正天下或是經世濟民這麼偉大的理想,而是一種對於自己如何在社會中自處,自己如何看待這個不完美的社會,自己如何看待那些自己不滿意的人們,自己如何看待那些混亂的事件,是要改變呢?接受呢?或是無視呢?沒有標準答案,也無關好壞對錯,但我們總要從象牙塔裡走出來,不是透過塔裡的窗子或是書上的描述,而是用自己的雙眼好好地看看世界,用自己的雙腳踩踏在泥土上。


    這就是我的教育理念,作為動機的「好奇」、作為方法的「獨立思考」和作為目的的「關懷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